星期二, 10月 29, 2013

Mind Like Water境界的時間管理 Part 1 - GTD方法論

Screen Shot 2013 10 16 at 9 20 29 PM
標題看起來還滿虎爛的,“Mind Like Water境界的時間管理 Part 1 - GTD方法篇 ”?

首先容小弟說明一下,多年以來小弟嘗試運用各種方法論和工具來管理自己的生活和時間,其中跌跌撞撞的過程在此也不好意思拿出來炫耀。

一直到了2001年開始接觸David Allen的Getting Things Done (GTD),時間管理的系統才逐漸穩定下來。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不代表小弟資格老,而是代表 小弟還蠻笨的 時間管理從方法論到個人的實踐,其實還有很大的落差,並不是那麼容易建立起來。GTD的作者自己都說,如果你很行,也還是需要兩年才可以把這套方法運用地很好。

這幾天突發奇想,如果小弟將自己微調過的“時間管理系統”寫出來雖然很有可能貽笑大方,但是小弟初衷還是著重在拋磚引玉,說不定可以讓有興趣的讀者避開不少冤枉路,如果還能更進一步腦力激盪,相互交流,那更是求之不得了。

小弟準備對時間管理這個大題目寫一個系列的文章,第一篇就從GTD的心法開始吧。

什麼是Getting Things Done (GTD)?

Getting Things Done是David Allen先生在2001年出版的第一本書,這本書將David Allen對於時間管理方法作出清晰的說明,由於David Allen的方法很快地被接受而且廣為流傳,大家習慣用這本書名,GTD,來指稱他的時間管理方法,雖然後來David Allen陸續對於時間管理這個課題寫了兩本書。

Getting Things Done

GTD有什麼特色?也許你會問,坊間這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和專家,GTD為什麼會獨樹一格?

好問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小弟先介紹一個 GTD的核心概念:Mind Like Water (心靈若水)。

這個概念來自於空手道,Mind Like Water (心靈若水)是面對對手的心理狀態。

它的第一層意思,是說面對挑戰時,應該像靜止的水面一樣冷靜。

第二層的意義,Mind Like Water (心靈若水)時,內心就像水面正確無誤地反映出周圍物體的影像。如果內心一直保持著這種狀態,所有周遭人事物的變動(物理上和心理上),會即時而且正確地反映在我們的內心。而我們採取的回應,無論是攻擊或防守,都會是恰到好處。


最有名的是1971年李小龍接受美國電視節目專訪時說到: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If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and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放空你的心,沒有形式,沒有形狀,就像水一樣。
如果你把水倒進杯子,它就變成杯子;
倒進瓶子,它就變成瓶子;
倒進茶壺,它就變成茶壺。
所以,水可以流動,也可以破壞。學習水的精神吧,我的朋友。
Screen Shot 2013 10 29 at 5 51 01 PM
 


追求內心的平靜和放空,迅速而且恰如其分的回應工作或個人生活的事件。這就是GTD想要達到的境界。

掌握了這個概念,大概對於GTD的心法就有一定的理解了。

因此,David Allen非常強調保留個人的Psychic Space (心靈空間),簡單的說,就是讓頭腦放空,專注在決策和思考,不要拿它來當記憶的工具,特別是記憶待辦事項。因為這些瑣事壓縮了Psychic Space (心靈空間),還造成莫名的焦慮感。所以GTD強調養成將所有想法寫下來的習慣。

接著GTD運用一套5個步驟的流程,將蒐集而來的想法,轉化為待辦事項,事件,也許以後(Someday/Maybe), 或者是參考文件(Reference)。詳情可以到網上古狗或閱讀原作。

如果用幾句話來描述GTD,你會怎麼說?

把兩本書的內容濃縮成幾句話,其實是不可能,也難免有褻瀆原作的嫌疑。但是,小弟認為GTD的精華在於處理事務的流程。如果用白話文來說,這個流程就是:
1. 建立隨時寫下來的習慣,即使是靈光乍現或不成熟的想法
2. 因此,你必須有隨時寫下來的工具,把它當作可信賴的inbox (收件箱)
3. 隔一段時間就整理收件箱中的想法
4. 將寫下來的想法轉換成待辦事項,
5. 如果兩分鐘以內就可以做完,立刻做。
6.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多個以上的步驟才能完成,這就是一個專案。先將第一步的待辦事項寫下。一個待辦事項必須具有的屬性:context (場合), due date (期限),主詞,對象,行動
7. 如果待辦事項有固定的發生時間,記錄在行事曆上。
8. 時常檢視行事曆,待辦事項列表,收件箱,隨時根據自己的狀況來調整待辦事項。
9. 你可以用紙筆,也可以用電腦或手機來建立你的系統
(還是很多句話,但是小弟真的盡力了)

星期五, 10月 04, 2013

黑莓隕落的內幕 by The Globe and Mail

Web blackberry balsillie lazaridis heins
前幾天 The Globe and Mail發表了一篇頗有看頭的報導:

Inside the fall of BlackBerry: How the smartphone inventor failed to adapt (黑莓隕落的內幕)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report-on-business/the-inside-story-of-why-blackberry-is-failing/article14563602/

大家在這議論黑莓之前,不妨看一下這個報導。對於mobile computing有興趣的人,這篇文章事實上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研究。

小弟看完的感想,黑莓不是敗在不知創新轉型,而是敗在三心二意,執行沒有到位,造成N面不討好。其實在這個超級競爭的產業裡,關鍵不在有沒有多完美的策略,關鍵是有沒有一條鞭地貫徹到底的執行能力。

BBM的跨平台並不會是救命仙丹,作業系統平台和生態系統才是硬道理。小弟以前就說過,現在還是維持相同的看法。如果早兩年和電信商合作將跨平台BBM作為SMS 2.0來操作,可能還有震撼力。現在才開始開放BBM,確實too little too late。

話雖如此,BBM畢竟是現在手上最後的王牌了,反正市況是橫豎都一條命,現在不打出來還等什麼時候。打得好,黑莓可能還可以佔住一小塊的利基市場或者專心來作軟體。打得不好,就真的謝謝收看。

目前看來是打得極爛,哪有人臨上架前又因為種種原因下架重新測試?呼隆大家嗎(搖頭)?拜託這次真的準備好再出手,黑莓,你已經沒有後路了。

效果會如何,反正年底之前就可以看出個大概,一翻兩瞪眼。但,我實在不希望BB10的手機就這麼淹沒在市場的洪流中。

星期日, 9月 29, 2013

Plantronics BackBeat Go 2 立體聲藍牙耳機開箱文

DSC02837
多年以來,不管是通勤,運動或者是出國路途中,小弟習慣用黑莓手機和藍牙耳機播放音樂或者是NPR的podcast。由於藍牙技術不斷的提升,耳機的音質從原先堪用在免持通話,逐漸也適合聽音樂和有聲書。同時,連線的穩定性和彈性也一直在進步。手上使用多年的Sony MW600和最近入手的SBH500性價比可說是相同產品中的相當不錯的選擇。

唯一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是 (要敗家總是要找到藉口的意思嗎?):。。。,從下圖來看一下:

DSC02852
這是Sony SBH50耳機,音質不錯,功能頗為強大,想買藍牙耳機的讀者應該列入選項之一。但是,藍牙接收器畢竟一整個大顆,別在領口總是個累贅,尤其是穿著質料軟的襯衫,接收器的重量會壓垮領子,時代有為進取青年的專業形象立刻幻滅。當然,有可能是我的襯衫太舊太廉價,your mileage may vary。另外就是,和客戶開會別一個貌似錄音裝置,多少也是不禮貌的舉動,所以小弟開重要會議前,會自己想很多的先藏起這個接收器。

各位參考一下,反正是敗家的藉口。Sony的耳機還是我的主力之一,為什麼?稍後會說到。我們繼續看下去。

當小弟看到Plantronics改良BackBeat Go之後的第二代七月在美國上市後,發現這個產品滿符合我的使用模式。無奈台灣的上市的時間好像還飄在空中。趁香港機場轉機的空檔,買了這個“精簡版”的Go 2,也就是說這個版本沒有附帶充電功能的收納袋。美國商店的建議價是美元$79.99。

DSC02837
正面

DSC02839
背面

DSC02840
這面的說明:聆聽音樂最多可持續4.5小時,連續接聽電話可達5小時,待機打10天,沈睡待機狀態:180天,重量:14克。
下方說是P2i奈米技術的防汗(sweat proof),這個字用得太強了吧。小弟覺得精確來說是防“潑汗”(sweat resistant)? 不然你把耳機泡到一杯裝滿汗的容器試試看,不會故障我給你打。

DSC02841
包裝的另一側,內容物:耳機主體和耳塞,充電線,中/小耳塞,穩定器。

DSC02842
打開包裝,左側標明在加州的聖塔克魯茲市“設計”。這是學Apple的嗎?

DSC02843
耳機線整齊地鑲在上層。這張照片是小弟拆下耳機使用後,為拍照再重裝回去,所以耳機線有點彎。全新包裝的耳機線很直的。

顏色是白色和灰色相間。另外有全黑色的選擇。

DSC02845
DSC02846
包裝的底層有USB-micro USB充電線,2對耳塞,說明書。

DSC02847
耳機和接收器一體成型,控制鈕在右耳側。扁平的耳機線防止彼此糾纏。

DSC02848
按鈕簡單,事實上這是個優點:音量,配對,開關,前進後退,都靠這三個鍵搞定。平常操作時,頗像盲胞點字的方式,憑觸覺可以知道現在按到哪個鈕,不需歪頭看(事實上,由於耳機線不長,您必須很脫窗地看才看得到按鈕)。

DSC02849
DSC02853
耳機的充電口在右耳,充電時會顯示紅燈,充電完成會顯示藍燈。

DSC02850
DSC02851
耳機原來的耳塞雖然有點大。可能小弟常掏耳朵,大小合適。塞進耳朵感覺有點重量。所以這個耳機附上透明的穩定器可在佩戴時增加平衡的穩定。雖說有點重,但是少了接收器和耳機線在下巴搏鬥,這點犧牲可以接受。

這個產品號稱用奈米技術防流汗的設計,小弟還無法證明和判斷。下雨天我還是會乖乖地收起來或撐傘。

配對的步驟相當簡單,連線的穩定度很好,比Sony略勝一籌:使用三個星期下來,無論在的電量或長時間待機後,BackBeat Go 2的連線還是很忠實,Sony偶爾會和手機失聯。

開機後,會先有語音通知:“headset on"。再告知電量狀況:“battery level high/medium/low"。

每當連線狀況改變時,會立刻通知:"headset connected" 或 “headset disconnected"。

當然關機時,會說:“謝謝,歡迎再度光臨 headset off”。

語音告知設計蠻不錯的,只是好像沒有中文發音的選項。如果真要雞蛋裡挑骨頭,就是戴耳機聽音樂自得其樂3-4個小時後,突然有個女人在耳邊說:“battery level low",老實說,小弟光天化日下被嚇過好幾次。

音質的部分,小弟不是發燒友,所以以下的感想只能說是很個人,很定性的描述:
這組耳機中音的部分滿漂亮的,喜歡大炮型重低音表現的人可能不過癮,高音中規中矩,也不會有早期藍牙耳機高音太尖锐的現象。

聽爵士樂曲的時候,人聲表現極佳。Maude Maggart和艾拉費茲傑羅的聲音聽起來格外溫暖。現場演奏的錄音相當分明。小弟覺得可能是爵士樂的編制比較小,效果都很不錯。(題外話:復古女聲的Maude Maggart的CD在台灣似乎不容易找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youtube找到一些她的現場表演片段,點我1點我2點我3

拿古典音樂來說,交響樂聽起來就比較平,空間感少一點。小編制的樂曲像是絃樂四重奏好一點。巴洛克時期的樂曲效果挺好,高低音的表現比浪漫時期的作品好很多。不過鋼琴的表現不管是任何時期的協奏曲,室內樂,或是獨奏,聽起來都很甜。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我不是發燒專家。

流行樂的部分,如果不介意低音不夠猛的人,應該會喜歡它的表現。

買了BackBeat Go 2,很快就成為我使用的首選,簡單方便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話雖如此,Sony SBH50還是得交互使用,原因是,BackBeat Go 2的連續使用時間大概在3小時左右,雖然廣告宣稱4-5小時。唯一的解釋,可能是小弟接電話的次數多一點吧?

優點:
1. 一體成型,方便佩戴
2. 設計感
3. 音質表現不錯(相較於同類型的藍牙耳機)

缺點:
1. 電力略顯不足(但是可以理解)

結論:
Plantronics BackBeat Go 2的設計獨特,實用性高,音質的表現不錯,尤其是中音和人聲的部分,國外網站的評論甚至將它的音質列入藍牙耳機的前3名。電池的續航力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有興趣購買藍牙耳機來接聽電話和聽音樂的讀者,可以將它列入考慮。


星期六, 8月 17, 2013

黑莓,too little too late.


Thorstenheins1


最後還是走到這麼一天了。

黑莓在8/12宣布將追求更多的策略選項,其中包括出售公司。雖然去年五月左右,黑莓已經找來JP Morgan來評估出售公司的可能選項,不過當時不了了之。現在傳出,董事會的成員有人辭職迴避往後議價時的利益衝突,種種跡象看起來,黑莓這次賣定了。

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賣不賣的問題,而是怎麼賣。我想黑莓自己都還在評估到底是打包一起賣?還是拆開賣?

目前判斷,比較值錢的剩下黑莓的專利和網路基礎設施,既有的BIS/BES客戶一直流失,BB10短期內還成不了氣候,成交價應該也不會太漂亮。

怎麼會這樣?BB10雖然還是第一版的新作業系統,但是速度和操作界面方面,實在是IOS和Android之外的不錯選擇,行銷宣傳,產品開發好像也沒有犯嚴重的錯誤。

套句英文成語:“Too little too late" ,大概是小弟唯一能找到的解釋,簡單來說,算是非戰之罪吧。

黑莓在這幾個月的努力,證明了一件事:行動裝置的市場版圖已經底定,黑莓雖然力挽狂瀾,但是晚了兩年以上。IOS和Android的生態系統已經穩如泰山,後來者的進入門檻被墊高,即使是黑莓也不得其門而入了。

舉個例子:最近因為在國外出差的需要,小弟買了第二支手機裝國外的SIM卡,Samsung Galaxy S3 mini, 沒玩過Android, 順便拿來當玩具。在國外和同事,客戶聯繫,我一定要有whatsapp/line/wechat/skype, 當然黑莓也有,不過就是不一樣,黑莓上的這些工具就是被閹割過的。買了Sony的藍牙耳機,還能下載配套的Android app, 更別提叫車,訂票,遊戲等狗屁倒灶的實用APP,很好用,重點是,很好玩,這些不是黑莓短期之內可以追得上來的。

BB10還是我的主力機,BB10的界面真的比較之後才發現它的優越性。感覺上是我開著一台法拉利,汽油大概只夠我往返住家和辦公室之間,飆車就省省吧。

希望BB10不會是黑莓的再見代表作。

星期日, 7月 14, 2013

2011年的耶誕夜,東京

這幾天在整理電腦上的相片,看到了2011年在東京過耶誕節的影像。表參道的魅力在這麼多年後,還是回味無窮。

 

六本木的大蜘蛛

DSC09648

 

遠望東京鐵塔 (抱歉,攝影技術太差)

DSC09653

 

Midtown的燈光

DSC09667

伊勢丹百貨的聖誕樹,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聖誕老公公

DSC09671

DSC09677

 

表參道上的聖誕狗狗DSC09748

 

百貨公司的聖誕樹

DSC09759

 

華燈初上

DSC09767

DSC09780

DSC09809

 

位於銀座的Cartier前的聖誕樹

DSC09819

 

銀座Apple Store的櫥窗

DSC09861

 

颱風過後,台北還是好熱,看看零度的東京聖誕夜,好像感覺涼爽一點了。也許年底可以再去東京一趟 (finger corssed).